期刊导读

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论文_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

来源:美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年11月10日 02:58:28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工艺美术概貌

第一节 对工艺美术与陕甘宁边区区域位置的认识

第二节 边区工艺美术的历史积淀和时代面貌

注释

第二章 方针政策的实施为工艺美术发展指明方向

第一节 经济政策的制定为边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节 文艺政策指引工艺美术发展方向

注释

第三章 工艺美术组织管理形式和发展模式的变革

第一节 边区工艺美术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第二节 管理制度的时代性特征

第三节 发展模式的革新

注释

第四章 抗战背景下工艺美术功能与形式的拓展

第一节 从日用陈设到为抗战服务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工艺的革新与题材形式的创新

注释

第五章 陕甘宁边区工艺美术的传播与贡献

第一节 边区内外的传播交流

第二节 边区工艺美术对抗战的贡献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文章摘要:自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八年时间里,陕甘宁边区的工艺美术以延安为中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面貌,即抗日战争推动了工艺美术发展,工艺美术为抗战服务。在抗日战争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为推动边区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边区工艺美术在旧有的基础上,其组织形式、管理制度、生产模式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同时,其实用功能为主,审美功能为辅的特点满足了边区政府、部队、群众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需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与精神生活的丰富,离不开工艺美术技术的革新和题材形式的创新。在这一时期,大量知识分子和青年艺术家奔赴边区,结合当地工艺技术和艺术特色,对工艺美术进行再创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也为边区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这一时期边区工艺美术的发展不但没有停滞,反而以新技术、新题材、新形式吸引了外界的目光。边区崭新的综合面貌也以工艺美术为媒介传播到国统区,乃至海外,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争取了更多的物质资源和精神支持。文章在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工艺美术发展文献梳理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阐述了边区工艺美术的历史概况、时代特征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总之,只有将陕甘宁边区工艺美术置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特定历史环境中特定历史史实的梳理、分析与阐释,才能深刻认识边区工艺美术蕴含的历史价值和工艺文化价值,并为工艺美术新的时代发展提供借鉴与参照。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27789/d.cnki.gsdgy.2020.000005

论文分类号:J509.2;K265

上一篇: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论文_福州脱胎漆器技艺保护

下一篇: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_碎片化学习在学校美术

Copyright © 2021 《美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